个篱

  • 数字音乐
  • 篱骚
  • 骑行记
  • 浮士德
  • Hackrous
关于 Copyright © 2012 twitter email feed
个篱的数字音乐博客 · ‘Last.fm’标签下的所有文章

Last.fm的蜕变

Essays · 2010-04-14

Last.fm在被CBS收购后这些年里到底在干什么?我一直存在这样一个疑惑。2009年算得上新闻的也仅是在去年Last.fm宣布美英德三国以外的用户将需要付费订阅其电台服务①以及随后的一次Web电台UI改版两件事:仅此而已。此外未发布任何新应用,也没呈现出被传媒巨头收购后理论上应该出现的那种高歌猛进的势头。我们甚至怀疑Last.fm还是它一直所标榜的那个“世界最后一个电台②。

Last.fm以外的世界呢?在我看来网络电台技术唯一能和Last.fm相提并论的Pandora在去年底迎来了首个盈利季并且在这个月用户突破半亿,而其在无线设备领域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对Last.fm这个老资格来说,可算是后起之秀的Spotify几乎成了2009年网络音乐的代名词;iLike和Lala分别被新闻集团和苹果公司收购后成为了Google音乐搜索服务的内容提供商;MOG也推出了自己的音乐订阅服务;音乐视频网站VEVO正和其它视频网站争个鱼死网破……

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Last.fm太需要一场华丽的蜕变来稳固它在社会化音乐革命中的地位了。

就在Last.fm的音乐记录引擎(Last.fm Scrobbler)③ 获得400亿次音乐记录前夕,Last.fm终于宣布了它2010年征战网络音乐的新战略。我总结为八个字:去繁从简,稳定根基。Last.fm将大刀阔斧地砍掉一些吃力又极易不讨好的服务(诸如音乐点播、音乐视频托管),把力量集中使在像Last.fm Scrobbler这样的立本技术上。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合作伙伴的音乐播放链接代替原来的Last.fm自己的音乐点播服务。以前Last.fm歌曲页面上的歌曲点播按钮将被包括Spotify、MOG、Hype Machine、Vevo、We7等音乐服务(它们都支持或将支持音乐记录功能④ )提供商的该歌曲的“播放链接”(Playlinks)所代替,据Last.fm所说目前Last.fm上的音乐已经有超过两百万的主流音乐曲目能匹配上。而原来Last.fm的主要服务电台依然可以继续让美英德三国及付费用户全曲收听。
  2. 全新的音乐收听统计图表。Last.fm为每首歌曲的播放历史呈现了全新的统计图和用户自己收听此歌曲的相关数据。
  3. 内嵌的30秒试听功能。如今用户可以直接在页面内播放曲库支持的30秒片段。⑤
  4. 废弃官方的视频托管服务,改用Youtube视频。Last.fm认为原来的视频托管服务占用了太多资源而用户需求又并非理想中那么高,于是直接弃掉视频托管而直接改用高质量的Youtube和VEVO(目前仅限加美两国)视频。
  5. 个人页面中用户自定义的播放器将被其它内容替代,至于替代内容是什么,Last.fm自己也不太清楚,正在征求用户的意见。

以上五处便是这次Last.fm调整网站服务内容的主要变化,你也许会说这哪谈得上蜕变呢,不就是放弃了一些用户并不常用的服务嘛。其实不然,我认为在过去几年里Last.fm被音乐的社区经营分散了太多精力,尤其又是在被CBS收购后团队力量也不见明显提升的情况下。

这次调整最大的变化便是Last.fm放弃了音乐点播这个版税成本高昂且在Spotify这样的劲敌下不占优势的服务。音乐点播一直就是成本高昂,又不容易做好的服务,而对Last.fm来说音乐点播一直以来也并非其网站的核心内容,所以这次以非常开放的姿态将歌曲点播的流量送给甚至是它的直接竞争对手的第三方音乐服务,那边也算得上是给用户一个很好的交代和并提供了一个过渡的替代方案。

Last.fm对音乐记录服务的重视在这次调整中可见一斑,Last.fm是以其极具竞争优势的Scrobbler技术起家,而这一优势也并未在最近几年里得到更多的发展,虽然Last.fm很早就发布了一个叫Build Last.fm的平台来聚拢那些因Last.fm Scrobbler而生的第三方应用。现状便是撒了一张大网,结果捞到些小虾米而未捞到大鱼。所以这次调整Last.fm站在节约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变革,Last.fm毕竟只是一家Web2.0文化浓郁的公司,他们并不像大型门户那样有太多资源可以浪费,况且一直以来贴片广告这种缺乏竞争优势的盈利模式更让Last.fm的撒大网式的经营策略变得不太可行。

而对于包括我这样的普通Last.fm用户来说(举例),我们现在渐已习惯了Last.fm之前的不作为,同时也有太多网络音乐及电台的替代选择并早已培养起了新的使用偏好(比如说在Lala上在线收听音乐,在Spotify的华丽客户端中收听海量而又高质量的音乐)。但我们对Last.fm的眷恋一直未变,还会对那些不支持Last.fm Scrobbler的音乐服务嗤之以鼻,尽量将自己通过任何方式收听的音乐记录在Last.fm里并时常去看看自己的音乐收听统计并认真对待Last.fm推荐给我们的音乐,因为那是根据我们自身音乐偏好并不经他人主观意识和主要靠各种排行榜单而生成的音乐推荐。现在Last.fm表示他们将更加重视音乐记录和音乐推荐,对用户来说正恰到好处。

由此我可以认为Last.fm已经归来。它并非已经沦为社会化音乐的一个符号,而还将继续为音乐受众提供革命性的音乐欣赏体验。⑥

 

本文备注

① 在2009年3月24日Last.fm在官方博客上宣布将不再为美英德三国以外的用户提供免费的电台服务,除非三国外用户每月支付3欧元的订阅费用。Last.fm此举主要是考虑到三国以外的广告收入不足于平衡音乐网络版税开支。

② 这正源于Last.fm “狂妄”的名字。请参考 https://www.mbeta.net/lastfm.html

③ 通过Scrobbler,用户可以将桌面音乐播放软件或者支持Scrobbler的网络音乐服务的音乐播放历史提交给Last.fm并得到一系列的统计数据以便于Last.fm更好地向用户推荐音乐。请参考 https://www.mbeta.net/lastfm-work-theory.html

④ 各服务对用户是否可用需要由用户所在区域决定(如Spotify目前仅支持欧洲六国),MOG目前并不支持音乐记录,不过据Last.fm介绍这将很快实现。

⑤ 要不是它提供了Playlinks功能,我会认为这该死的30秒会是历史的倒退。

⑥ 我在博客上写过太多关于Last.fm的文章,但愿这不是最后一篇。

Last.fm推荐音乐的工作原理

Essays · 2010-03-19

@ 2009/03/13

因为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考虑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一首曲目到你耳边之前那段历程

音乐推送如今看来早已不那么新鲜了,因为在Web2.0时代音乐推荐不外乎两种情况:内容过滤和协同过滤。“过滤”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术语,它把系统认为你不喜欢的音乐过滤掉,把剩下的你可能喜欢的音乐推送给你。

而Last.fm正是协同过滤的一种典范,它较之于Pandora,友播这样的内容过滤模式更加注重音乐的社会属性,社会化也更强。

那么一首Last.fm推荐给你的音乐到达你耳朵之前经历了一段怎样的过程呢?

lastfm-work-theory

Last.fm及Scrobber的工作原理思维脑图。

在上一篇Last.fm小传性文章里我提到过,Last.fm的工作分为两部分,由Scrobber负责收集和分析你的音乐收听历史,由Last.fm网站负责整理你的社会化活动(包括好友经营、音乐标签、评论日志等)。最后两者一结合,Last.fm就可以猜测你可能喜欢的曲目并推送给你。

作为一款比较社会化的音乐应用,和你偏好匹配的音乐并不能一开始就送到耳边,在之前你需要向Last.fm提交足够多的可供分析的数据。所以当这些数据越丰富,Last.fm向你推荐的音乐匹配度可能就越高。毕竟一个人的偏好是非常复杂的,远远不能由一个电脑程序就能分析和识别出,如果你希望得到的音乐更加适合自己,你需要为你喜欢的音乐贴上更多的标签、添加更多的与你臭味相投的好友、反馈更多的喜好信息等等。

这时也许你能够认可Last.fm是作为一款民主化和社会化的音乐应用存在的了吧。

Last.fm:社会化音乐的领路人与革命者

Essays · 2010-03-19

@ 2009/03/12

因为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考虑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lastfm

2002年一个叫Martin Stiksel英国人来到伦敦寻梦,他摇身一变从音乐记者成了音效设计师。这个十足的电子乐爱好者在一个演唱会上偶然认识来自德国的Felix Miller。那是一个传统电台越来越不景气的年代,新兴的网络电台在一阵互联网泡沫后显得一蹶不振,越来越商业化的音乐产业媒体对那些主流音乐的偏好让这两个年轻人极为不满。他们打算合作一个网站,于是在楼顶的帐篷里开始了一场音乐民主的前凑运动。Last.fm开始了它社会化音乐革命的历程.

初生的Last.fm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页面可谓大相径庭,它虽然也提供网络电台服务和有限的音乐社区功能。(显然如今很多Last.fm的模仿者还处于这一步)用户可以在网站上的动态播放清单上收听Last.fm根据与用户相似的档案信息推荐的曲目,用户可以为这些曲目表态,喜欢抑或讨厌。

2003年《卫报》的那篇关于一种音乐元数据抓取和分析的引擎Audioscrobbler的文章被Martin Stiksel和Felix Miller读到。是乎这两位创始人也发现了自己的Last.fm虽然是基于音乐推荐功能的网站,但可供分析的数据非常有限,造成的结果正是他们不想看到的:用户口味匹配度非常低。

他们于是坐上火车去了那个Audioscrobbler开发者Richard Jones所在的大学——南安普敦大学。那是Webs2.0理念还处于摇篮的岁月,一切与Last.fm创业的事情都是如此艰辛。

他们都清楚Audioscrobbler对现在的Last.fm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它分析用户在电脑播放器软件或者移动播放设备里的音乐,把这些曲目的元数据提交给Audioscrobbler的数据库,经过一定的分析和计算后,用户便可以得到Last.fm向自己推荐的曲目了。这显然已经不是传统的电台推荐,而是完全基于用户自身,可以说是量身定做的音乐播放列表。

起初Audioscrobbler和Last.fm各自工作着。不过在第二年Audioscrobbler和Last.fm就整合到了一起,Audioscrobbler负责分析用户收听习惯并向Last.fm反馈,而Last.fm还是做它原来的事情为用户推荐音乐并提供一定的社区功能;两者间通过用户连接起来。

如果我通过与Audioscrobbler绑定的播放器(比如说Foobar2000)收听了几首披头士的音乐,那么我会收到更多与披头士风格差不多的音乐,其它人尤其是自己的好友正在听什么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Last.fm会将那些在音乐收听历史中与自己口味非常高的用户收听的曲目推荐一些给自己。这的确是件很具魅力的事情,如果我与一个好友在音乐上有非常多的共同爱好(体现在收听的相同艺人数量),那这个人最近收听的音乐极有可能正是我喜欢的。

在Last.fm逐渐流行起来的这几年,用户很难相信在Last.fm上收听音乐是完全免费的,Last.fm 通过在线广告销售、用户订购服务(目前每个月3美元就可以得到比免费账号多得多的服务)和赞助费用维持。不过在2004年Last.fm就从investment banker那里得到了笔天使投资。几次天使投资后Last.fm在2006年从Index Ventures那里又得到了公司第一笔风险投资。

也许很多人认为Last.fm的确需要一大笔钱,因为它要为用户收听的音乐向唱片公司支付版税,以免重蹈Napster的覆辙(著名的P2P文件交换服务,现在这家公司的业务因为版权问题已经转而提供数字音乐购买和订阅服务),否则Last.fm就无言以对自己“Napster理念的继承者”的口号了。在2007年4月分就有谣传传媒巨头Viacom想以4.5亿美元高价收购Last.fm。但就在第二个月谣言不攻自破,Last.fm以2.8亿美元的价格进入了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如今主创人员依然在CBS旗下引领着Last.fm的社会化音乐革命。正如他们狂妄的名字(Last FM)一样,做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台,不旦颠覆着传统电台的经营模式,同样需要与后来者展开殊死决斗。

如果你是一个Last.fm黏性用户的话,那么你正在与超过200个国家的2000多万音乐爱好者一起分享者音乐的美妙情绪。你每一次的音乐收听行为都很有可能对他人的音乐收听推荐曲目造成影响。

注:上文一些数据参考维基百科,部分数据时效性会打一定折扣。

装进裤袋的网络电台

Buzz · 2010-02-23

一想到这个标题我脑海里闪过了几个关键词:Pandora、Last.fm、AOL Radio和Spotify。至于个中原因可能还得从传统网络电台走向移动设备说起。(当然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无疑是今天刚发布的Douban.fm For iPhone/Android。)

在网络电台诞生至今有很多人都希望我们不再正襟危坐地守在笨重的电脑面前戴个还算有些重量的耳机听着通过几千公里外某台服务器里传过来的音乐,而是希望电台随着我们自己移动。

有一家叫Sonos的公司便提供了一种家庭无线音乐解决方案,它将数字音乐与居家紧密得组合起来,一个遥控设备便可以控制各个房间里音箱所播放的音乐,尤其是它可以使用包括Pandora,Last.fm在内的十多项网络音乐服务。

但是一谈到个人的音乐偏好时,我们总会担忧“音乐经常是很个人”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像iPod那样戴着它随处移动而且又不干扰他人的生活。很多科学技术在进步到一定程度上总会经历一次向传统的回归,网络电台恰好如此,作为一个大众化的音乐受众我们总会不停留恋过去通过一个巴掌大的收音机收听各种广播电台的美好时光:是的,能让我像听广播那样收听网络电台么?但移动网络电台普及的可行性需要建立在很多成熟的条件上:

  1. 高速的无线网络(WIFI或高速移动通信网络);
  2. 支持无线网络的高性能移动设备;
  3. 免费海量的在线音乐曲库(传统电台可很少听说让听众交费的);
  4. 一种可行且能精确到个人的音乐过滤算法或技术。

曾经有太多公司尝试过真正将网络电台移植到掌上设备上来,直到iPhone的出现移动网络电台的的普及才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转机。截止目前很多基于电脑浏览器的网络电台都发布了可以iPhone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以“音乐基因工程”蜚声的Pandora、社会化音乐网络电台Last.fm、传统广播电台网络化的AOL Radio、网络音乐的后起之秀Spotify,甚至还没正式发布的网络音乐服务Rdio都先于Web产品发布了iPhone应用。而Pandora这个音乐魔盒一直是iTunes 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的冠军,甚至免费应用前二十名就有七个是电台应用。

移动网络电台有太多的理由能像电脑端网络电台那样改变人们欣赏、发现和分享音乐的方式。因为它是私人的、移动的、便捷的、无约束的、海量的。

就像豆瓣今天发布的基于iPhone和Android平台的豆瓣电台应用程序一样,在晚上做饭、吃饭再到洗碗整个过程中我都在使用它,我在厨房、客厅和卧室间来回移动没有发现任何的不适与麻烦。我要做的仅仅是启动Douban.fm 程序然后放到屁股后面的裤袋里而已,然后它便会播放起与我之前将近四年在豆瓣音乐中标记过的音乐有关的歌曲,自己以前非常喜欢又很久没听的音乐重新在耳边响起的那种感觉是如此微妙。

radio-apps-on-iphone

而Spotify的移动应用还允许用户将播放列表中的歌曲全部缓存下来以便在没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播放,正因为如此Spotify在Spotify Mobile上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可以成为用户使用其付费订阅服务的动机。AOL Radio甚至可以播放除网络电台外CBS旗下的一百多家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Last.fm在iPhone的社会性元素得到了充分展现。Pandora For iPhone更是拥有其网页端电台同样惊艳的用户体验,上面提到过它一直是iPhone App最受欢迎的音乐应用程度,所以也给Pandora带来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

的确,谁也没有Pandora那样在移动网络电台领域取得如此成功,Pandora在去年十二月新增的300万用户里就有270万用户是在电脑以外的其它设备上注册的,而且Pandora将近30%的流量是来自于移动设备,可想而知移动网络电台为Pandora 2009年首个盈利季(第四季度)做出了多大贡献。

谁能拒绝这种通过复杂算法而又极具个性化地推荐给听众的“云端”音乐呢?它真成了无处不在,随身携带了。

如果说极具社会属性和个性化的网络电台是Music2.0的灵魂,那么这种能装进衣服口袋里移动网络电台是否会引领Music3.0潮流呢?尽管这种说法又跳进了概念把戏,但至少我认为彩铃已经不可能成为无线音乐的主导力量了。

(Update @2010-3-4: 此文已授权某媒体转载,谢绝除网络非商用外任何形式转载。)

再谈网络音乐服务

Essays · 2009-08-22

musicservicesmusicdiscoveryiLike被Myspace贱价收购,使得在Facebook Web App中这个用户数宠大的社会化音乐服务被收编到了Facebook的竞争对手里旗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社会化音乐服务还是在线网络电台都处在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像Pandora、Last.fm、iLike、Slacker这类音乐服务通过一些独特的创意和美妙的用户体验很容易积累大量黏度很高的用户群,但每每当他们想拿着这些用户数相关的优势去“套”风投的钱时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了。如果当网站提供免费服务,则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广告盈利模式;如果提供付费服务,则没多少用户买账甚至有大量用户流失的危险:这些都没法彻底说服投资者,而资金链地薄弱又会进一步阻碍网站的技术进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

至今我都认为Last.fm能及时在网络音乐低迷期前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CBS这样的传媒大鳄是笔非常不错的买卖。虽然Last.fm有了新东家后让全世界Last.fm用户(Last.fm提供的12国网站语言支持)能看到的变化也喜忧参半。喜的是Last.fm升级了到了全新的电台界面(我不得不说这是目前把能Web技术应用到电台服务里最优秀的了),忧的是Last.fm对大多数国家不再免费了(我也试用过其付费包月服务,但在大陆访问Last.fm时体验一如既往地糟糕)。

Last.fm、Pandora、iLike这类应用有一个共通点便是他们走的传统Web的路线,而今年蜚声全球的音乐流媒体播放服务Spotify的高歌猛进却走的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路:Spotify需要克服目前的互联网带宽所面临的高质量音乐传输瓶颈,也要面对目前的Web技术在打造一个高效华丽的软件应用交互界面的短处,所以Spotify走了一条比Web更加传统的方式——P2P客户端传输。所以Spotify不会遇到Last.fm那样在Spotify服务器安置以外的国家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也不会出现Web站点上点击无数次都无法找到用户想要资源的痛苦。

当然Spotify也清楚地认识到客户端较之于Web端对公司壮大最大的不利便是极大地限制了用户增长速度。Spotify似乎正在慢慢取代Last.fm作为社会化音乐服务领路人的地位,以至于像Windows这样的IT帝国也要参与到在线音乐的竞争中来。但Spotify要做的不仅如此,因为它在无线音乐领域俨然又已经超前了。

再回来看中国的一些音乐服务。首先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气来描绘下面的这几段,但我们终究看到了最近两年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尤其是社会化音乐服务地显著进步。瞧!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之路已经开始,豆瓣电台还在有限邀请公测(虽然它的收费方式至今还未向外部人士公布),虾米网也在不断完善其用户体验(不过,这是否有点太过于超前和模糊了它潜在的优势了呢?)。

而在社会化音乐服务对面,搜索引擎服务商旗下的音乐搜索服务至今还停留在Web应用的小修小补上,一些个人(或者两三个人维护的)音乐网站也难以避免地过度追求盈利和“骗取”用户点击广告和订制2块钱一首的彩铃。因为中国移动及其它运营商的中央音乐平台布局着实能够通过宠大的用户群体获得甚至让国外唱片业咋舌的市场;谷歌音乐也在为中国的正版音乐之路让唱片公司挺而走险。

我当然不愿相信这是Web音乐的穷途末路,我相信无线音乐前景一片美好:它更适合用户的数字音乐消费习惯,长尾延展性也更强,不过这在当前的背景下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