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篱

  • 数字音乐
  • 篱骚
  • 骑行记
  • 浮士德
  • Hackrous
关于 Copyright © 2012 twitter email feed
个篱的数字音乐博客 · Essays

中国离正版数字音乐还有多远?

Essays · 2010-03-19

@ 2009/03/10

因为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打算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也许你正和我一样经常自问道:我们是否已经离正版数字音乐越来越近,当我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后(就可以不再下载侵权音乐,而购买正版),当中国有越来越多的ISP或者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参与到正版数字音乐内容的经营队伍中来,当中国有越来越多好音乐出现在市场中,当正版数字音乐的价格越来越低甚至直逼免费的底线,最主要的是当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时?

毫无疑问我们总是希望这个市场越来越成熟,而非如今这样小气。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正版数字音乐离我们还太远,如果没有效果更好的经营方式的话,这会严重打击音乐爱好者和数字音乐经营商的信心。

据IFPI(国际唱片工业协会)2009年的数字音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数字音乐在去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报告关注的焦点也从2008年的数字音乐报告的版权问题转移到2009年的“音乐接入”(Music Access)问题。

最近五年数字音乐在整个唱片工业中的比重几乎都是5%的速度稳健增长,2008年达到了20%,甚至出现了我之前报道过的华纳音乐集团旗下子公司大西洋唱片对外宣称其在美国市场音乐销售的50%以上来自数字音乐产品销售。数字媒体对传统工业的蚕食程度以一种非常迅猛的速度推进着,数字音乐的表现也仅次于游戏(35%)。

虽然有高达20%的比例,但中国却难以从共计37亿美元的数字音乐收入中分太多杯羹。

我们来看看数字音乐市场五大国的占有率情况就会非常明白: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是如此可怖。美国无疑是整个数字音乐领域的老大,占据了高达50%的份额,在2008年一年就销售了11亿首单曲和0.66亿张专辑;根据日本唱片协会(RIAJ)的数据,一直以移动市场为先锋的日本在2008年共售出了 1.4亿首曲目;而在英国1.1亿首曲目和0.1亿张专辑在2008年被售出;法国似乎在他们的总统萨科齐采取了一系列反盗版措施后数字音乐的增长率大得让人惊舌,在2008年销售增长了49%,0.12亿首曲目和140万张专辑被售出;相对来说德国的发展速度就显得比较平稳,在2008年0.374亿首曲目和440万张专辑被售出。(以上数据基于DRM2009,仅供参考)

然后再看IFPI给出的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

china-digital-music-market-share

将这五大国和市场占有率加总会发现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整个数字音乐市场居然被五个国家瓜分掉了95%。那剩下的5%再配给给其它国家,中国会吃到多大蛋糕呢?

虽然中国凭借着其数字音乐移动市场的繁荣能够勉强进入全球十大数字音乐国家的行列。但试想一下在中国这样的手机繁荣程度和手机用户群体现状里,数字音乐在移动设备的手机铃声市场上的确显得更加大众,但和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数字音乐(单曲和专辑)就真的南辕北辙了。

加上中国的盗版市场的空前繁荣,如果正版数字音乐的发展速度稍显落后,难以赶上盗版数字音乐的发展速度的话,数字音乐在中国的成熟就只会越来越遥远。那么我们对数字音乐一切美好的希想就都成了云中美景,越发模糊起来。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下,数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难以捉摸了。

音乐传播的进化

Essays · 2010-03-19

@ 2008/11/28

因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打算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你可能会说现在就作“未来音乐连下载也不需要”的假设还为时尚早,因为当前的数字音乐世界里还有太多人根本不知道下载这东西(只知道购买CD来享受音乐),而很多人却在为找不到地方下载音乐而困扰;iPod如此流行的时代,怎么可能不再需要下载?

我说的数字音乐不再需要下载并非指某种新的音乐传播形式会把存储设备所代替,而是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不需要下载的数字音乐:不用为购买播放器设备买单,不用为免费下载的受DRM保护的音乐而担忧某一天警察敲响你的家门, 不用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音乐而烦恼,浪费大把时间在搜索引擎和音乐社区上。

音乐传播一直在进化

music-communication-evolution

直到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以前,人类文明一直享受着音乐现场演绎带来的绝对“高保真”。或者到一种只能播放不到3分钟的78 转唱片的发明,再到后来征服了整个20世纪听众耳朵的黑胶密纹唱片的淘汰;音乐的载体不停地完善和改进,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去寻找一种更好的介质来把声音挽留,把历史用声音保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的确也带来太多的文明进步,为了更好的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磁带录音技术得到空前的进步;成本更低,携带更方便的磁带创造了音乐传播史的神话,直到CD的出现我们的耳朵总是不断受到录音技术进步的恩惠。

iPod的风靡预示着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一个巴掌大的硬盘(100GB)可以装20000首以上MP3格式的音乐。我想这让几十年前那些黑胶唱片收集狂们看到了,肯定会气得跺脚。

但我们依然不会放弃再去想象下一代音乐存储介质可能是什么?它又会带来哪些革命性突破呢?

音乐播放形式一直在变化

从最开始只能去现场听歌手、乐队或乐团演奏,到端着个笨重的留声机,到拿着巴掌大的磁带播放随身听,到直接把那个四四方方的MD放进口袋,再到火柴盒大小的iPod shuffle直接夹在衣领上,最后到通过移动设备或者电脑打开一个网页就可以在线收听专门为你的口味实行内容过滤或者协同过滤后的音乐;可以说音乐播放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

虽然这些起伏不迭的声波本质上仅仅是某块存储设备上由的1或者0组成却连上帝都看不懂的编码,但正因为这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我们享受音乐的选择更多了。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任何发布在网上数字化的音乐,打开浏览器或者某个P2P客户端与几年前到处借磁带或者四处搜寻打口碟的情景比起,我们会感觉原来科技进步还真算那么一回事。

这时在利物浦披头士的四人纪念雕像外可能正有一个拿着iPhone听Pandora电台的人走过。

iTunes的100亿次

Essays · 2010-02-26

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苹果是很晚才介入数字音乐的,而且要不是乔布斯被苹果董事会踢出去的话,说不定还没有后来的iPod甚至现在的iPhone。事实上苹果几乎是最早的那一批数字音乐商业践行者,从软件到硬件,从内容到服务,它几乎都是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前列。而昨天苹果iTunes Store数字音乐商店突破的100亿首的音乐销量无不在向世人昭示:苹果是数字音乐商业真正的王者。

从一开始使用苹果的音乐产品(尤其是iTunes)时,我发觉得自己对这个到处充满了控制欲的家伙是如此厌恶。音乐库管理和iPod的音乐同步无疑是灾难。然而在与苹果产品漫长的厮磨,从iPod Shuffle到iPod Classic再到现在的iPod Touch的使用过程中,每一次我都认为手上的这个设备是世界上最棒的音乐播放器,它给予我的优越的音乐播放体验简直无法言状。

苹果并不需要我们去明白它想做的并非音乐硬件抑或软件的王者,因为不管再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都总会有被超越的那一天,而苹果真正想做的数字音乐这条生物链上最顶级的玩家,它将控制着游戏规则。事实也证明如此:

苹果不无余力地推动AAC音频编码的普及(让MP3见鬼去吧!),通过数字音乐商店打消唱片巨头的顾虑并为数字音乐赢得商业上的成功,对数字音乐免DRM保护的推动,推出iTunes LP促进了数字音乐销售的多样性,将它独特的工艺美学侵染到iPod的每个细节,最重要的是它成了音乐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它还收购了Lala,鬼才晓得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又会在网络音乐上掀起什么大浪。

itunes-10b-songs-dl

100亿是个大数字,很大的数字,尤其是像iTunes Store中的音乐那样一首一首地被下载。而且下面这个曲线图也陡峭得毫不含糊。

001399969

会唱歌的骷髅:不再Beta的Foobar2000

Essays · 2010-01-10

foobar2000 logo从接触Foobar2000至今已约摸有六个年头,在最近几年对Foobar2000的深度使用的过程中,我相信自己从未对一个软件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今天Foobar2000则发布了等待了将近8年之久的V1.0正式版。一个软件用了8年时间来测试,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用户来说都实属不易。

请原谅我的语无伦次。

在以前的博客《个篱遐想录》里写了将近10篇与Foobar2000有关的文章:

  • Foobar2000入门
  • Foobar2000中文手册
  • Foobar2000歌词插件LyricsDB教程及代理解决方案
  • Foobar2000歌词插件完美解决方案: Lyrics Grabber (本文有标题党之嫌疑)
  • Foobar2000与Last.fm的完美结合: Lastfm Radio & Audioscrobbler
  • 在Foobar2000集成面板中显示歌词
  • 10个鲜为人知的Foobar2000高级使用技巧(本文有标题党之嫌疑)
  • Foobar2000歌词插件Lyrics Grabber更新至0.3.0.7-Alpha及测评

下面是关于使用Foobar2000的几点小建议或者说个人看法,全凭一时想法,仅供诸君参考:

  • 尽量从官方网站上下载最新版;
  • (有强烈的美化需求除外)少用各种美化插件或皮肤,用Foobar2000内置的布局功能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Foobar2000界面并备份出来;
  • 设置一套自己能记住并真正需要的快捷键;
  • 对于Foobar2000的任何怪异的需求(比如一个快捷键就将硬盘里几十GB的几千首音乐的歌词全下载下来并写入Tag里)都有可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不妨到各大论坛里去问问;
  • 音乐管理有一套不成文的公认“习惯”,比如歌曲命名,专辑封面命名,从一开始就遵守它们会让以后的音乐库管理事半功倍;
  • 如果喜欢折腾不妨去了解一些关于MP3等数字音乐格式的技术性知识,很多在Foobar2000里就已经直接体现了;
  • Foobar2000是一个高效率的音乐播放及音乐媒体库管理软件,如果某个操作行为连续出现了五次(其实可以说是三次)就说明你很有可能已经在折腾了。尝试去了解一些诸如“Title Formatting Syntax” 的知识,弄明白Foobar2000属性编辑器里的函数书写格式之类。

目前我依然认为Foobar2000是Windows平台下最棒的音乐管理软件,遗憾的是它的多平台之路没有半点影子。

是以为记。

B.T.W. 没想到以这样一篇很应付的文章来开始2010年的博客写作,久违了,这里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以下是隐藏内容。

98%的免费数字音乐受众

Essays · 2009-10-30

我一直偏信中国的互联网从一开始便在培养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免费消费习惯,而这种消费习惯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趋动循环也促使着各种各样的免费产品取得成功,而付费模式生存越发艰难。数字音乐也毫不例外,它通过免费在线传播的方式进入这种媒介平台,一个大窟窿在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打破,自然想要弥补就藩篱重重。

如果我假设(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假设,当然这个假设也是建立在之前个篱遐想录搞的一次反响不错的音乐消费习惯调查的基础上的)现在中国数字音乐市场上只有2%的音乐消费者会去购买正版数字音乐,而剩下的98%的群体一直享受着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叫嚣”的免费午餐。我再假设这样的假设带有着某种合理性的话,这便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而欧美国家的“付费 VS. 免费”的比例落差就没有这么极端了,当然我们也不难理解百度MP3和优酷(当然Google帝国的Youtube和它相比也不过是半斤八两)模式存在的意义了,因为这早已经不是ISP一方面的原因了,关键的在于受众的构成结构成了商业模式驱动最原始的动力。

98free

对于中国庞大的音乐消费者群体来说2%是一个大数字,就更不用说98%了。既然有2%的消费者选择了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那么这部分消费群体构成便可以被简单化分析,而那98%的复杂程度则取决于我们复杂多变的音乐需求、消费心理、收入水平、性格情结、音乐偏好、音乐市场供给等等,每一种因素都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每一次鼠标点击。

那2%的市场真的有很多公司介入么?之前有两家对中国数字音乐市场饱含憧憬的公司杀入了这“仅有”两个百分点的市场:九天音乐和巨鲸音乐网。前者依然还在原来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后者现在即便傍了谷歌跳进了那98%中的免费正版音乐市场,却拿着海量的版权音乐走着Music1.0式的道路,无不惋惜。

那98%的市场则要壮观得多,这块蛋糕的分食者无不都采取先强上内容的方式,音乐版权方的内容被窃取了又没得到任何通知,心里当然着实不爽。而在这个黑白难分的灰色地带,版权持有者的心态确实非常悲观,在体制内基本上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案能很另人满意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98%的市场中真正受益还是我们音乐消费者自己,音乐受众几乎得到了任何国家都不敢奢望的免费侵权音乐内容。而讽刺的是我们愿意每个月花两块钱以上向中国移动购买一首彩铃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无线音乐帝国,心理上也很难承受在网上购买一两首音质更高的音乐。在线音乐的领地比无线音乐更加辽阔却生存艰难。大量ISP为互联网用户贡献了一个又一个高品质音乐服务,我们每天都在精神高度集中地使用并享受于这些免费的音乐服务中,而一旦当ISP出于商业探索地推出一些需要消费者支持的付费服务时,我们便立马拍裤子走人。

有时候,健康商业模式的缺乏其实并不能归咎于创业者,而是我们越渐习以为常的免费消费习惯。欧美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免费同时又能让经营者有所赢利的服务,比如说瑞典的Spotify、英国的Last.fm(已被CBS收购)、美国的Pandora都是独具特色的免费服务。

98%当被无限细分之后才发现隐藏着极具潜力的市场,每种商业模式都探索和盘踞在自己热衷的那份领地,小心翼翼。那么谁又愿意放弃这98%呢?这可能就需要来讨论一下数字音乐的细分市场了。

再谈网络音乐服务

Essays · 2009-08-22

musicservicesmusicdiscoveryiLike被Myspace贱价收购,使得在Facebook Web App中这个用户数宠大的社会化音乐服务被收编到了Facebook的竞争对手里旗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社会化音乐服务还是在线网络电台都处在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像Pandora、Last.fm、iLike、Slacker这类音乐服务通过一些独特的创意和美妙的用户体验很容易积累大量黏度很高的用户群,但每每当他们想拿着这些用户数相关的优势去“套”风投的钱时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了。如果当网站提供免费服务,则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广告盈利模式;如果提供付费服务,则没多少用户买账甚至有大量用户流失的危险:这些都没法彻底说服投资者,而资金链地薄弱又会进一步阻碍网站的技术进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

至今我都认为Last.fm能及时在网络音乐低迷期前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CBS这样的传媒大鳄是笔非常不错的买卖。虽然Last.fm有了新东家后让全世界Last.fm用户(Last.fm提供的12国网站语言支持)能看到的变化也喜忧参半。喜的是Last.fm升级了到了全新的电台界面(我不得不说这是目前把能Web技术应用到电台服务里最优秀的了),忧的是Last.fm对大多数国家不再免费了(我也试用过其付费包月服务,但在大陆访问Last.fm时体验一如既往地糟糕)。

Last.fm、Pandora、iLike这类应用有一个共通点便是他们走的传统Web的路线,而今年蜚声全球的音乐流媒体播放服务Spotify的高歌猛进却走的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路:Spotify需要克服目前的互联网带宽所面临的高质量音乐传输瓶颈,也要面对目前的Web技术在打造一个高效华丽的软件应用交互界面的短处,所以Spotify走了一条比Web更加传统的方式——P2P客户端传输。所以Spotify不会遇到Last.fm那样在Spotify服务器安置以外的国家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也不会出现Web站点上点击无数次都无法找到用户想要资源的痛苦。

当然Spotify也清楚地认识到客户端较之于Web端对公司壮大最大的不利便是极大地限制了用户增长速度。Spotify似乎正在慢慢取代Last.fm作为社会化音乐服务领路人的地位,以至于像Windows这样的IT帝国也要参与到在线音乐的竞争中来。但Spotify要做的不仅如此,因为它在无线音乐领域俨然又已经超前了。

再回来看中国的一些音乐服务。首先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气来描绘下面的这几段,但我们终究看到了最近两年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尤其是社会化音乐服务地显著进步。瞧!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之路已经开始,豆瓣电台还在有限邀请公测(虽然它的收费方式至今还未向外部人士公布),虾米网也在不断完善其用户体验(不过,这是否有点太过于超前和模糊了它潜在的优势了呢?)。

而在社会化音乐服务对面,搜索引擎服务商旗下的音乐搜索服务至今还停留在Web应用的小修小补上,一些个人(或者两三个人维护的)音乐网站也难以避免地过度追求盈利和“骗取”用户点击广告和订制2块钱一首的彩铃。因为中国移动及其它运营商的中央音乐平台布局着实能够通过宠大的用户群体获得甚至让国外唱片业咋舌的市场;谷歌音乐也在为中国的正版音乐之路让唱片公司挺而走险。

我当然不愿相信这是Web音乐的穷途末路,我相信无线音乐前景一片美好:它更适合用户的数字音乐消费习惯,长尾延展性也更强,不过这在当前的背景下已经是后话了。

华丽的归隐

Essays · 2009-07-10

在以前的博客文章里数次对陶潜式的田园归隐抱有天马行空般的意淫。我深谙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艺术需要建立在绝对有力的经济支撑之上,所以一直以来仅仅建立在某种不着边际的想象之上。不过现在真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还走地如此释然。

爱尔兰的艺术家夫妇Grace Weir和Joe Walker拿着6万美元的预算找到了他们的身为建筑师的朋友Dominic Stevens为其在郊外设计供自己居住的既有野心又反传统的居所。最终Dominic Stevens交上了份令人满意的作品,玻璃框架结构让整个建筑在远处几乎能够达到消失的效果。

© By Dominic Stevens, Photographer Derek Speirs & Ros Kavanag.

我甚至很难相信这样的建筑是在6万美金的预算下完成的,即使如此这样的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显得太奢侈了些。

在潜意识里,我一直以为爱尔兰郊区是大片大片的荒原,在这些杂草丛林中产生了让人悸动的凯尔特文化,尤其是凯尔特音乐。艺术家身份的夫妻当然有那个雅性去慢慢享受这样的反传统生活:这的确太有野心了。

透过玻璃主建筑下的那间木屋的窗子,房屋的主人正在用苹果笔记本上网,这也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归隐大相径庭。其实整个玻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比起都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当然现代的艺术审美被强迫拉进了荒野,所造成的艺术审美冲突也异常突兀。而按照这对夫妇他们自己的意思,在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下,我们只要稍加以延伸就很容易明白互联网使得我们与城市的距离是如此近,信息在获取上的便捷性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距离。

尤其是像他们这样的艺术工作,如此雅致的环境更易于艺术创作。他们也并不会像《荒野生存》里那样绝对与世隔绝,做的仅仅是把屋子搬到郊外而已。

暂且不论这是否算得上典型的归隐,或者也算得上是城市人新的生活状态的华丽转变吧。

亨利·大卫·梭罗曾归隐在瓦尔登湖并时常思考现代交通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而一个半世纪以后已经有人将梭罗式的生存过渡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是简陋的小木屋,虽然只有6万美元的预算也不至于像梭罗那样每一项细微开支都要精打细算作出详细的开支清单,他们找来了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为其在类似于瓦尔登湖的郊外设计住所。不过与瓦尔登湖比起,Grace Weir和Joe Walker夫妇更具野心,他们周围甚至很难找到像梭罗描述的那样田园状态,或许他们希望通过杳无人烟的生存环境来为自己营造某种新的艺术载体。

“在城市里,有时候我们甚至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这不仅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大悲剧,甚至与原始部落生活方式比起,我们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邻里信任危机。

无论如何,互联网在Grace Weir和Joe Walker新的生活环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那么互联网还能走多远?它还能将这种文化解放拉扯多长。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会看到互联网在文化自由运动中真正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都不敢大胆预想。

音乐商业的未来

Essays · 2009-06-29

这次可能又要犯未来主义遐想的毛病了,以自己浅薄的知识来讲述一个我自己自己都还不明白的故事,但有时这种大胆的猜想的确很容易让人神经紧张并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关于“音乐商业的未来”这个话题最近在欧美一些学者圈里又激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下面我希望可以试着从音乐获取方式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仅仅是音乐获取方式的角度)。

在今年三月我写过两篇关于“音乐占有”和“音乐接入”的文章PDF,当时希望可以通过从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归属来讨论未来音乐的存在形式。至今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出发点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而随着对这两个概念认识的明朗化,我越来越偏向于肯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音乐接入”终将会把“音乐占有”这种浪费资源的音乐传播形式取代。下面先来说说我个人使用如今风靡整个欧洲的P2P音乐播放软件Spotify的一些经历。

Spotify的“野心”

如今我收听音乐最主要的途径便是这款宣称有160kbps音质的P2P音乐软件(最近Spotify发布的最新版本的客户端开始对付费用户提供高达320kbps的CD音质的音乐),它几乎每天都在增加的合法授权曲库、流畅的播放体验、华丽的交互界面、方便的电台(虽然功能还无法与Last.fm匹敌,但我已相当满意)、快捷的音乐搜索和点播:我简直就像有了一个不断增大的个人曲库,因为Spotify并没有给我太多像Last.fm、Pandora或者其它在线音乐服务在选曲和播放上的限制。

而且Spotify正在积极开发iPhone、Android等移动平台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前几天互联网传出的Spotify勉强让人满意的盈利状况(事实上大多在线音乐服务在盈利上都表现得差强人意)让我意识到Spotify正在渐渐地取代Last.fm社会化音乐领路人的地位。

只销售无法复制的产品

我们经常问一个问题,在数字音乐领域盗版为什么如此胜行?而在电子图书市场上,盗版的现象却要缓和得多?

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消费者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低下,唱片或合法授权数字音乐价格太贵,甚至是ISP或ICP的作茧自缚。我认为之所以电子图书的盗版现代相对缓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民间要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制成电子版本的技术和资金成本还非常高。而CD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任何一个只要懂一点电脑软件操作的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将买回的CD转制成MP3等数字格式的音乐,然后发布到网络上任其自由传播。可想而知,音乐要盗版起来是何其容易。

在现有的社会形态下,两首MP3格式的音乐,相同的质量,前者因为有唱片公司授权而可以高达1美元,而后者仅仅是某个“好事者”将自家CD转换而成便免费,我想即使版权意识再高的消费者也很难平衡心理上的这种差异。

既然当销售一份产品的拷贝变得极其低廉甚至零成本时,为什么还要囿于销售它而不是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或者复制成本很高)的产品呢?

是的,音乐商业的未来不是继续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的CD,不是1美元一首音乐的iTunes音乐商店(即使没有DRM保护,那岂不是更方便侵权传播),不是广告支持却限制极多的在线电台(谁愿意只将Last.fm或者Pandora这种无法自由选择播放曲目的服务作为自己最主要的音乐收听媒介?)。

音乐接入的意义

Spotify给了我们很多有参考意义的启示,那么在音乐分销这个层面(还不涉及到演唱会、音乐周边产品等商业价值)如果放弃销售那些可以被轻易“窃取”和复制的产品呢?类似于Spotify这样的模式,用户每个月的订阅费(免费用户的话,广告学上来看承受广告也可以折算成一定的成本付出;现在每个月付点钱还可以得到CD音质的音乐)相当于购买的一份接入Spotify少量曲库的通行证。只要有了这张通行证用户才能收听Spotify上的音乐,但不能下载这些加密了的音频文件,就更不用说上传到网络上传播了。

我们虽然为接入音乐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我们所得到的却是一个非常自由的音乐收听体验(从搜索、点播、收听、查看歌手信息等一步式完成),无需我们费尽心思地去搜索那些质量参差不不齐的免费侵权音乐(还很有可能面临上百万的罚单)。

音乐下载的本质

我常常在问自己花费半天时间在Google上爬行就是为了下载到某个艺人的全集是否值得,如果是从一些限制极多的网盘上下载的话还得花费更多的等待时间(比如著名的Rapidshare,下载之前需要等一段时间,下载完后要下载第二个文件时还得等更长时间)。如果说下载音乐最终要实现的结果仅仅是收听它的话,那这样费尽心机的时间付出是否划算?(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属于消费心理学的范畴了,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考《在中国购买正版数字音乐的成本误解》)

我可以说我拥有一张CD,它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实物踏实感;但不太可能说我拥有几首数字音乐,即使我在iTunes Store上花0.99美元购买了一首音乐,我也顶多可以说我可以合法地播放它,甚至都不能大胆地向周围的人散播。

还是回到Spotify这个案例上来,我们不旦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收听音乐,未来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通过软件更好地收听。那是否表明我们自己的移动设备俨然成为了一个曲库也在不断增大的iPod了呢?那么史蒂夫·保罗·乔布斯先生把iPhone或iPod的容量做得再大又有多大意义呢?他只需要把他的iPhone的性能尽量提高就行了。

那时我们要向好友分享音乐时不需要为了纠结这是否合法而有所顾虑,因为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制作的音乐播放列表链接发送给好友就行了。

唱片公司在到处吆喝自己活不下去,艺人在说赚钱少得来都没激情做音乐,消费者在抱怨唱片太贵,服务商在也不停责怪版权法太死板。音乐工厂一直是这么运转的,大量唱片从工厂里生产出,而数倍于工人的消费者同时在对这些音乐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传播。

所以不管未来的音乐商业是免费好,付费的也罢,为了节省成本和控制盗版,我相信“音乐接入”这种形式会有它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意义。

微软Windows的数字音乐营销:赞助1000首音乐

Essays · 2009-06-26

一个叫ReverbNation的在线音乐营销平台在今年的5月21日曾宣布了一个独具一格的音乐分销项目:赞助音乐(Sponsored Songs)。将从其平台下将近400000位独立音乐艺人中选出1000位志愿音乐家到这个项目中试行。互联网用户可以免费下载这1000位艺术家的音乐,有MP3和M4A两种音乐格式供其下载,而免费下载的音乐与平常的无DRM保护的音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会在音乐的专辑封面(Cover Artwork)中植入赞助商的Logo广告,音乐收听者在自己的电脑播放软件、手机、移动音乐播放器上播放音乐时就会看到专辑中的广告。

这种“赞助音乐”与“传统的音乐分销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对消费者是真正免费的;与之前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广告支持音乐模式”的区别也在于它不会破坏音频(比如说在音乐开头或结尾强性植入音频广告,破坏音乐的正常播放),而只是通过修改音乐的Tag(如ID3V2),在专辑封面和专辑名称中添加赞助商的相关信息。

微软的社会化音乐营销尝试

Microsoft Windows在其社会媒体营销部门的努力下成为了这个独具创意的音乐分销模式的首家赞助商。从2009年6月24日到9月24日这三个月中,互联网用户可以访问Microsoft Windows的Myspace页面(MySpace.com/Windows)来免费下载这些自1000位音乐艺人的1000首音乐。这些音乐涉及另类、电子、舞曲、Hip Pop、爵士、拉丁、流行、摇滚等音乐风格。

在下载回的音乐专辑封面里会有Microsoft Windows的Logo,音乐专辑名一率被命名成了“Microsoft Windows Sponsored Songs”。(如下图)


(音乐艺人Pepper的Wet Dreams在Foobar2000软件中播放)

虽然广告形式非常简单,但微软需要支付的广告费一点也不便宜。 用户不管是在Windows的Myspace页面还是在Reverbnation自己网站上每产生一个“有效”的下载行为,Reverbnation便会向这首曲目的艺人支付0.5美元。Reverbnation并没有透露每下载一首曲目,微软会给Reverbnation多少费用;如果根据Reverbnation以往与艺人的五五分成方式来计算,微软应该会为每一次免费下载行为支付1美元左右的广告费用,这相当于在iTunes等数字音乐商店上购买一首音乐的价格了。

Myspace是微软这次音乐营销中一大战场,但Microsoft Windows丝毫不放过其它社会化媒体的力量。它同时在其100,000多位Facebook Fans和23,000多位Twitter Followers中扩大此次“赞助音乐”的口碑效应和营销势力。

告别明星代言时代:一首歌代言一个品牌

这种音乐分销模式更加有趣的是它向传统的音乐明星代言营销发起了挑战,它不再是像传统的品牌营销那样选择一个音乐艺人来代言一个产品或者品牌,使明星与品牌产生语境关联,而是让一首音乐来代言这个品牌。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赞助音乐”模式中,Pepper的这首Wet Dreams音乐就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品牌产生了广告联系,当听众在播放或传播Wet Dreams这首音乐(通过IM、Blog、P2P、蓝牙或其它手段将这首曲目发送给其它人)的同时也在传播微软的这个广告。微软至始至终都希望人们记住它与正在听这首歌的听众一样也爱着音乐这门艺术,微软希望通过音乐拉近与目标客户的距离。

长尾理论与免费理论的结合?

这种免费音乐分销模式是否很好地应证了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和今年即将出版的“免费理论”呢?

无可厚非,通过赞助商来赞助音乐供消费者免费使用(尤其是针对那些甚至没有与唱片公司签约的音乐艺人)是对音乐长尾比较深入的挖掘。在Microsoft Windows此次社会化音乐营销中,“1000首歌,新艺人,新音乐,免费下载”这样的宣传字眼非常醒目。它不旦利用了这些未签约艺人版权交涉流程简便的优势,还让大量的新艺人出现在了人们面前:对微软自身、Reverbnation这类音乐营销平台、艺人、听众、音乐产业都是一个多赢的效益。

在过去我们没有少见各种千奇百怪“免费音乐”形式,有非常“流氓”地在音乐中强行插入音频广告,也有更常见的广告支持的音乐免费在线试听。他们却没有像“赞助音乐”这样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在用户的容忍范围内友好地传播品牌广告。它让我们相信广告不仅仅只有传统的贴片形式,而是可以根据音乐本身的优势和属性进行不断创新与变革。

我想Reverbnation的案例一定会给从事音乐行业的公司或者个人很多灵感,因为音乐的确可以按照非常多的市场性质来划分。因为传统的音乐分销模式早就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如果囿于这样的模式藩篱终究无法寻找到一个能够高效改善唱片市场的出路来。

豆瓣电台的宝葫芦

Essays · 2009-06-23

在去年年底豆瓣网就发布了类似于Myspace Music的音乐人服务豆瓣音乐人,上线半年来对于中国普通音乐消费者来说豆瓣音乐人做得的确简洁又不失功能性。然而一直以来,我并不认为豆瓣仅仅是一个能记录看书听歌记录的网站,豆瓣网有太长的尾巴可以去挖掘,只是需要一些气候和环境。

豆瓣电台如期而至(目前还处于小范围邀请公测,我想不日将会开放使用)。那豆瓣电台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豆瓣电台延续了其原有产品一向的设计理念,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所以从这一点出发,豆瓣电台的确无太多可挑剔的地方,普通用户也无需要太奢求太多交互性更强的功能。左边是正在收听曲目所属专辑封面(可以点击进入专辑的豆瓣页面),右边是音量、跳过、删除、收藏和关闭电台的按纽。

但对那些网络电台的深度用户来说,豆瓣电台除了速度流畅界面简洁外就乏善可陈了。虽然据说豆瓣电台是其比较了40多款音乐产品而得出的结果产品,但也难免不将其与目前最大的Web Radio Last.fm和劲头正足的Spotify相比较。(当然把豆瓣电台拿来作Last.fm和Spotify的替代品使用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毕竟Last.fm在国内已经是付费制了,而Spotify的14天机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耐心忍受的。)

  1. 音质是个大问题,根据测试我发现豆瓣电台的音乐一般是64kbps左右比特率的MP3。与Last.fm的128kbps(实际测试)还有太远差距,就更不用说与Spotify的192kbps160kbps(官方数据,最近Spotify宣布付费用户更可享受320kbps Ogg Vorbis q9 codec 的CD音质)一比高下了。 (仅供参考:虾米网在线试听的为96kbps,谷歌音乐在线试听的为128kbps。)
  2. 交互性有待增强。虽然豆瓣电台力求在UI上做到豆瓣其它产品那样简洁,但作为社会化音乐革命下的一款网络电台,用户需要的就往往不是传统电台那么点功能了。比如说音乐评论、艺人信息、小组讨论、相关音乐等功能如果集成在电台中对用户和收听体验及豆瓣自身的流量和用户参与性也是大有帮助的。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Last.fm在前不久发布的最新电台UI。
  3. 推荐效果差强人意。不论豆瓣电台是用协同过滤抑或其它推荐技术,根据我个人的使用经历来看豆瓣推荐的音乐还很难让我满意,大多都是我豆瓣账户里记录过的音乐。

豆瓣电台的音乐文件是存储在豆瓣自己的服务器上的,所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豆瓣电台的版权解决方案。当然我希望的是豆瓣电台的音乐都得到了唱片公司的授权。但根据Last.fm每年向唱片公司付的使用费来看,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虽然千嬉年版权法在中国似乎完全可以被“忽略”,但长期踩在这条灰色地带上搞音乐服务并不是长计。我并不能根据豆瓣对那些专辑小组里的盗版下载链接分享讨论行为的默许,来猜测豆瓣果真想踩在这条火线上一直走下去。

(反而我觉得谷歌音乐或者巨鲸音乐网可以站出来做电台服务在内容上会更有优势,因为它们在使用协议上有着让人垂涎的优越性。)

不论怎样,我终究觉得这是豆瓣挖掘整合资源所踏出的华丽一步。

声明:上文仅根据个人对豆瓣电台的测试而得,部分信息可能有失偏颇,还请指正。等待豆瓣正式发布时再作进一步讨论。

《数字新娘》之三:喧哗与躁动

Essays · 2009-06-18

让我回想一下,上一篇日志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哦,已经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再让我想想,曾经那些叱咤网际的博客们的现在,哦,好多都已经沉寂了,并且早就陷入了低迷期,大多已经停止更新,只是偶尔跑出来写写近况。难得的是博客的新鲜周期已经是鲜有地被一些爱好者延长了,现在是Twitter的世界,它只允许我发表只言片语。

原来浮躁的信息社会为我画了一张诱人的饼,我想吃掉它就得接受了它那些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看清的潜规则。一步步,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我开始意识到为了这张虚拟的饼,我放弃了信息社会以外太多的生活。我深感烦恼。

这世界到处充斥着喧哗与躁动,它们误导着我,引诱着我,指引着我,最终把我拉向歧途。我开始安于现状。

我只想获取更多那一条条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新闻,只想订阅更多良莠不齐却还在不断增加的信息种子,只想跑马观花地欣赏这世界。

于是我养成了狂妄自大的陋习,自以为是的矫情。我开始孤傲地拒绝某些信息,不给他们任何向我传播的机会。我只会用键盘敲字,离开了键盘我将变得无所事是。但奇怪的是我正喜欢这样病态的“成就感”,它让我找到自我,找到生存的“意义”。我可以向周围的人群津津乐道,布施我的生存哲学。还想怎样?

记得上大学二年级时,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张巨幅落地油画,画上没有任何文字方面的信息,但我希望知道这幅画的作者和关于这幅画的一切故事。是的,我想知道一切,这便是信息检索时代给予我的“权力”,只要我愿意我便可以免费获取“全部”。我终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因为搜索引擎教会了我不要轻易请教于人,那会是没有主见的表现。直到后来,一次去青城山旅游时,在山上看到一个简陋的画展,虽然展出的东西都是对原作摄影的照片,但这些画的作者却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巨擘,我驻足了。我看到了那张熟悉的画,正是图书馆那张: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而关于这幅画的故事正躺在家里书柜最底层那本《史记》的某页。很讽刺吧,一个下雨的早晨,刚从寺庙里起床,伴随着粗犷的晨钟,在一张旧照片里看到了这幅画的作者坐在青城山上的照片。

如果还是寄希望于互联网,等Google的图片识别技术足够成熟,那还得等到什么时候?

《数字新娘》之二:报纸的迷失

Essays · 2009-05-16

去年年初看过的一本大部头著作《美国新闻史》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它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美国历史上各大报纸的发展史,在我看来却更像从约瑟夫·普利策到霍勒斯·格里利这类伟大报业人的抗争史。在那样一个要么生要么亡的历史背景下,这种人类的最庄严的媒体形式在不同的报人手里展开了殊死博斗。

从古登堡发明西方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后的第一份报纸至今,按照业界普遍被接受的看法,世界上第一份报纸,荷兰的安特卫普的《新闻报》(Nieuwe Tijdinghen 1609年)和德国的《通告报》(Relationoder Zeitung 1609年),至今也刚好400年历史。在这400年里报纸不旦应付了源于自己的挑战,而且还通过与广播电视的共存而占据了世界主流媒体的位置。只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400年历史里,报纸的竞争者大凡都是另一种媒体形式的出现与变革,报纸自身并没有经历太大的变化。

报纸还是那份铅字印刷,分为无数版的纸质读物。而报业的操纵者们也安然于这样的风平浪静,报纸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局面。以不变应万变,一种媒体历尽千辛找到了自己中生存技能与方式,再也难得去寻求另一种进步了。这是媒体发展的瓶颈,也是媒体变革的契机。

《数字新娘》· 2:报纸的迷失

可是,当数字媒介出现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像电视广播那样以另一种数字媒体的形式来挑战报纸,而是报纸本身面临时灭亡。在广播、电视和报纸面前,人们很难就三者作出唯一的选择,毕竟三种媒体各持其能,各尽所需。人们喜欢广播的方便、电视的娱乐、报纸的严肃。

但是当报纸上所有内容都可以另一种载体来存在时,报纸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它给受众留下的那份纸质阅读的感觉而已,然而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就当这种纸质情结慢慢变淡时,报纸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资本。因为它的替代者不旦可以表现报纸的所有内容,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你会说电子报纸或者其它电子阅读方式仅仅是变革了报纸的载体而已,那么报纸仅仅是改变了它的内容依附工具,而报纸本身及其特质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也许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游戏,但事实上“报纸”一词正是来自于“纸”这种依附载体的。当某种传统的力量正受着强大的威胁时,我们又何必还囿于旧势力而难以自拔呢?

从广播电视这类媒体兴起时,关于报纸存亡与变革的论战就从未停止过。报纸也在一阵阵的枪林弹雨中存活下来并得到它应有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即使在一个RSS阅读浪潮高涨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也没有从报纸媒体那里占到丝毫上风。报纸从新闻采编到最终发行这一复杂过程决定了它至始至终都应该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媒体形式。

不仅是报纸自身迷失在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数字时代,就连报纸的经营者们也在这样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媒体环境中举手无措。他们一方面迷恋于以往那种从记者到编辑到印刷工人再到报童的流水线作业,对新的操作方式与规则显示有点难以适应了,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多技术变革层面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在参与到数字浪潮中时而对强大的互联网军团又显示底气不足,他们甚至很难相信存在于互联网上那些看不见又势单力薄的个人博客居然也想来分自己一杯羹。

现在看来已经显得传统的门户新闻网站和论坛、越来越主流的个人博客、新兴但后劲十足的微博客这类媒体形式目前虽然在内容质量上还难以抗衡报纸,但Amazon Kindle、Huffington Post这类事物是时候让报纸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将站在哪边或者开拓一条新路了。

42497e04

《数字新娘》之一:复制再毁灭

Essays · 2009-05-11

当整个世界都在感叹复制给整个文明进程带来的助推作用时,我们却在被“复制”慢慢毁灭。而“信息复制”到了今天却变得越加复杂模糊起来。信息复制对整个文明进程的影响需要建立在对其复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之上:当信息的原始拥有者复制信息的速度远缓于民间的信息复制速度时,一种被称为“盗版”的非法信息复制使得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变得五花八门起来;或者说当信息原始拥有者对待信息的敏感程度远远低于其它介入力量的敏感程度时,信息传播的陷阱也开始被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挖掘开了。

在约翰·冈茨和杰克·罗切斯特合著的《数字时代 盗版无罪?》一书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557年,一位爱尔兰僧侣来到邻近的修道院,在未经许可下,抄录修道院院长收藏的一本叫《赞美诗集》的书;虽然这项工作花去了这位僧侣非常多的时间,但当修道院院长发现自己的藏品被这个僧侣复制了一份时,在索回被拒后便将这个僧侣告到了国王面前。”

这个叫做哥伦巴(Columba)的僧侣便成了中世纪典型的盗版者。讽刺的是那时的盗版建立在一大串不对称的问题之上:资源的稀缺性、复制工作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求。即使在一个复制成本如此之高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为信息的传播和传承所作出的牺牲也是我们当代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很多人也更难理解一个困扰着知识生产这么多年的盗版问题居然是由神学的介入而开始的。

直到公元15世纪,古登堡将早在哥伦巴去“盗版”修道院经书时就已经出现在东方文明的印刷术真正带到了西方世界,让整个西方文明脱离了中世纪时那种修道院控制书籍的格局。古登堡从当地一个商人那里借来一笔高债办起了印刷厂标志着西方文明的信息复制真正进入了量产。最终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印刷术可以大大地减小信息复制的成本,也就是说文明可以较之于从前以更短的周期变革前进了。

然而直到今天,每段信息转而可以用字节来衡量时,信息的复制成本空前降低。一直到Web2.0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得了可以几乎零成本地传播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的机会。但是问题就真出现在这样一个低成本的信息复制上,此时信息传播的途径和线路被彻底改变了,不再是以前那样相对秩序井然,而是处于一种非组织化的混乱之中。我们开始依赖那些来自同一源却被穿上不同衣服的信息,虽然他们是重复的,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乐此不疲。

我们开始越来越少的接触纸质书籍,而是把自己最集中的眼球贡献给了数个甚至数万个像素点组织成的文字图形上。我们开始抱怨那些枯燥的纸张所带来的不便与麻烦,并开始大势赞扬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与时间控制。我们放弃了信息传播原有的模式,选择了一种更“经济”、更“高效”的传播途径。

然后这样的决择究竟是文明地进步还是倒退呢?数字时代的媒体就像新娘一般,充满着未知也充满着诱惑。

报纸的现在与未来:报纸,哪去了?

Essays · 2009-05-10

3月9日著名的《纽约时报》发表声明将出售回租其位于曼哈顿第八大道的总部楼层,共筹集资金2.25亿美元以清偿债务。最近纽约时报还计划消减100个编辑部岗位,减薪5%。你也许会说这会不会太悲壮了一些,事实上《纽约时报》在如今哀鸿遍野的美国报业土壤中还算比较幸运。因为美国报业正在经历着减薪、裁员、放弃纸质发行、申请破产、最终关闭的命运。

悲壮的报业多米诺骨牌

报纸

在去年年底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多家美国重要大报的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依据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从此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笼罩在美国报业头顶上的乌云久久难以散去。据统计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有30多家报纸申请了破产保护,很多家报纸都将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早在今年1月明尼阿波利斯明星报公司就申请了破产保护,即使拥有20种日报和159种非日报报纸的新闻纪事报公司在2月21日也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恰好在第二天拥有《费城问询报》的费城报业公司也申请了破产保护。

2月25日著名的政治网站Real Clear Politics评出了随时可能面临倒闭危险的10大报纸,刚过完150大寿的《洛基山新闻》榜上有名,讽刺的是恰好在这份榜单出炉的第二天《洛基山新闻》就对外宣布停刊。

在经济危机中一份份报纸唱响了一曲曲悲壮的挽歌,一个叫Newspaper Death Watch的博客上“已经停止出版发行的报纸清单”正在不断变长。

是谁戕灭了我们的报纸?

很多人认为无疑是暴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国报业的死亡,在经济危机中首当于冲的是房地产的颓废表现,汽车和招聘这美国报业主要广告来源也大幅缩水。面临着房产市场疲软不堪、汽车销售滑坡、零售业放缓、劳动市场低迷的困境,在2008年中报业的广告收下降了16.6%。不断下滑的收入让这些平面媒体在经济危机中苦不堪言。

如果说平面广告的缩水是促使报业萎靡不振的一大原因的话,那么网络阅读和电子报纸就是报业减产的定时炸弹。当人们面临收入威胁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来节省买报的开支,CNN.com, 雅虎新闻, Google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免费资讯的乐土。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纸的发行量。

与平面广告面对同样窘境的网络贴片广告也显得力不从心,报纸们寄通过自己网站的广告收来缓减成本负担的希望也显示遥不可及。不过网络媒体具备太多纸质媒体没有的优势,对很多报纸来说网络媒体却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风港和东山再起的星火。

在去年10月有着百年历史并深受精英们青睐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对外宣布将于今年停止印刷版报纸的发行,改出电子报,成为了第一家只出网络版的美国报纸,而在这个月17日同样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也停止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

谁能在这场危机中存活下来必将成为未来报业的王者。

网络报纸,报业新的契机

当网络媒体成为了众多报纸在经济危机中存活下来的温床之时,网络报纸的表现的确让一些报业巨头看到了最后的曙光。

尼尔森在线的最新数据表明访问各类报纸网站的人数已经增加到了7480万人,超过44%的在线互联网用户访问过报纸网站。电子报纸的读者从2005年至今增长了68%,所以很多还处在寻找新的解脱点的报纸也开始加大在电子阅读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纽约时报》和《卫报》先后发布了其网络新闻资源的API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允许软件开发者基于这些资源开发更多的应用程序)。

在去年苹果公司那款风靡全球的iPhone手机发布后,美联社就曾发布了一个针对这款手机的应用程序,人们通过自己的iPhone手机便可以阅读或者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

而就当像CNN网站这类媒体面对发生在去年的印度孟买恐怖袭击在报道上表现不佳时,目击了恐怖袭击的Twitter(一种非常流行的微博客)用户第一时间就在互联网上报道了关于此事件大量的第一手新闻,在图片托管网站Flickr(现隶属雅虎的的图片网站,可以很方便地为用户在线存储照片)上也有用户上传了很多现场照片。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在新闻报道上也具备很多传统媒体缺乏的优势。

即使是网络报纸的表现越来越强势,但要挑战传统的印刷报纸的地位还需时日,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carborough Research的报道,美国成年人的46%,超过1亿的成年人在工作日会阅读报纸。

危险总与机遇并存

报业的确面临的让人难以致信的危险,但在危机中危险总与机遇并存的,在对于具有太多传统因素阻碍的报纸来说尤其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报纸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更多的是生存与死亡的抉择。包括互联网平台、移动通信在内的众多技术将在报纸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许你会说是时候让我们迎接网络阅读时代了。

这是一篇陈年旧文,今天才发现还扔在个篱遐想录的草稿箱里,顺便发布上来。

制作并发行一张唱片需要多少天?

Essays · 2009-05-08

有这样一家非传统观念上的音乐厂牌,名叫Fleeing From Pigeons,我们姑且把它翻译成“远离喧嚣”吧。“远离喧嚣”自己并不怎么关心赚钱的问题,他们也不认为制作一些免费的东西值得拥有经济回报。

它的老板Gareth Main说“作为我个人而言,赚钱会将事情搞得非常复杂,所以我对唱片赚钱没有太多兴趣。我想做的仅仅是将优秀的音乐放出来,并获取更广泛的听众。然后给那些下载免费音乐的用户给艺人一些经济资助的机会,要么是直接捐助,要么是通过网站上的链接购买正版发行版。”

下面就来听听Fleeing From Pigeons发行唱片的故事。

制作并发行一张唱片需要多少天?

来自英国的民谣音乐艺人Andy Price在5月4号那天发现是银行停业日,他显然感到非常无聊,便写作并录制一整张专辑。在5月6日那天,Andy Price将新录制的专辑发送给Fleeing From Pigeons,Gareth Main在5月7日好好听了这张专辑,并在第二天发行了它。

现在所有人都可以网站上免费下载这张专辑了(国内用户访问需要想办法,目前可用下载链接,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Andy Price这张专辑)。

Artist: Andy Price
Title: Clothing & Failure
Cat: FFP-R04.5
Run time: 41:50
Tracklisting

  1. Imaginary Song    
  2. Maybe in Another Life
  3. That’s That    
  4. That’s Life    
  5. I Walked into a Room
  6. Negative Song    
  7. If Only
  8. Shotgun
  9. What a Day
  10. When Every Passing Moment Makes You Afraid
  11. Clothing and Failure

在Fleeing From Pigeons的运作规则里,制作并发行一张专辑只需要五天时间而已。虽然这张专辑很多地方都还需要修改,包括录音、封面、词曲。但它确实是一张非常原生而真实的专辑,一些难得的闪光点贯穿音乐创作始终。音乐被写出来马上就被录制成了唱片。

如果没有这样另类的互联网发行方式的话,听众估计得再等上好几个月才能听到Clothing & Failure这张专辑了。是的,虽然这样制作出来的唱片的确略显粗糙,但也让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没有太多的音效混音和技术“改良”,可以说我们听到了歌者真实的声音。

在一个娱乐化的大众传媒时代里,谁还敢奢望如此待遇?互联网新的音乐发行方式给我们开了一道纯粹的后门,不需要门票就可以轻松挤进去,如果高兴就像Radiohead的Rainbow那样给艺人们多多少少给予一些经济资助(不是捐助)。这也让一些没有经纪人或者签约的艺人少花一些时间去担忧自己的生存问题,而集中精力在音乐创作上。这对艺人自己、音乐听众及整个音乐产业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利基音乐市场战略

Essays · 2009-05-07

在长尾理论的驱动下“利其营销”的概念正在被更广泛地应用,市场中那些被托拉斯们长期忽略或者不屑的领域在利基概念的引导下也正在不断被发掘,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也有市场。

利基是英文名词 “Niche”的音译,Niche来源于法语。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在建造房屋时,常常在外墙上凿出一个不大的神龛,以供放圣母玛利亚。它虽然小,但边界清晰,洞里乾坤,因而后来被引来形容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在英语里,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悬崖上的石缝,人们在登山时,常常要借助这些微小的缝隙作为支点,一点点向上攀登。20世纪 80年代,美国商学院的学者们开始将这一词引入市场营销领域。

利基市场(国内翻译五花八门:缝隙市场、壁龛市场、缝隙市场、针尖市场,目前较为流行音译加意译:利基市场,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分析的中文版中也是采用这种译法),指向那些被市场中的统治者/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利基市场是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在音乐领域,利基的概念并不常被人们提起,但对于唱片工业来说利基早已经是被利用得非常成熟的营销概念了。在唱片市场被四大唱片公司独垄的今天,在音乐作品被流行通俗风格引导的今天,音乐产业更容易迷失在一些大众的、流行的、主流的、局限的死胡同中。但庆幸的是,音乐产业早就发现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受众极少的市场。

利基音乐市场战略

一个独立唱片公司可以专注于某一种不被主流唱片公司重视或者忽略的音乐曲风市场,一个乐队可以专注于某个受众非常少的音乐创作(“局限”于某一种曲风或地点)。这正是利基营销的体现。

Bob Baker在其一篇名为Niche Music Markets: 7 Great Examples的文章中提到了音乐利基市场的七个例子。

  1. Janet Marlow专门为狗、猫等宠物创作出一些轻松的音乐,这可以在她的网站上找到。
  2. ChristianMusicFitness.com就是专门为基督教主题的音乐而创办的。
  3. Sugar Hill Records是一个专注于蓝草、美国民谣和民谣歌手的独立厂牌。
  4. 在1984年Michele Valeri, Michael Stein and Joe Pipik专门创作了一张被叫作Dinosaur Rock(恐龙摇滚)的专辑,并取得了成功。
  5. Green Owl Records是一个大玩环保概念的纽约厂牌,它制作的音乐也穿插着各种绿色科技。
  6. 也有一个Wellington International Ukulele Orchestra,正如其名主要使用尤格里里琴。
  7. Greentrax Recordings也只服务于苏格兰、凯尔特及盖尔语的音乐。

这七个例子可以说是独立厂牌和独立乐队的利基音乐营销的缩影,这其中所体现出来了无疑还是将其音乐作品服务的受众缩小,只针对某一个地域、语言、风格、听众等属性。

然而利基音乐市场远不止于这么大,我们在现有的音乐营销案例中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乐队或厂牌通过他们对音乐产业的把握、对音乐受众的分析再加上他们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出了非常多独具匠心的利其音乐市场。

而利基音乐市场战略也正是要从这一步出发,乐队或者音乐厂牌也可以进行如下战略分析:

  1. 所选择的利基音乐市场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是否能通过其市场消费者的购买力来实现盈利;
  2. 此利基音乐市场是否具备发展的潜力,包括受众、地域的延伸,即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
  3. 该利基音乐市场是否有强大的竞争者,如果已经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且你执意要进入这一市场的话,就需要再进一步强化分析该竞争对手的弱点并找准新的突破口;
  4. 你的乐队或者公司是否具备开发这一主场的能力及相关配套资源;
  5. 你是否有能力抵挡竞争对手进入这一利基市场,利基市场往往也是建立在对这一领域垄断控制上,如果更多的人来分一块已经非常小的蛋糕,对利基市场的开发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

总之,构架一个良性的利基音乐战略按照“利基”字面的解释也可以说成找准一个合适的点,凿出一个大小适中的洞,把合适的产品放在这洞里并以这个支点为中心,逐步扩散。

如果你的音乐事业正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尝试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坚持下去,也许又会是另一片广阔的蓝天。

《音乐的网络营销》之一:网络时代,艺人如何进行在线网络营销与推广

Essays · 2009-05-04

小甜甜布兰妮Twitter(一种正在高速发展的迷你博客)跟随人数的激增;几乎每一个音乐明星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官方网站;Youtube上无数志愿者们愿意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为自己欣赏的艺人上传音乐视频;散落在世界互联网各个角落的博客们几乎疯狂地每天更新一篇音乐相关的博客文章,分享一张不错的音乐专辑,有些甚至成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博客;各种功能各异的在线音乐服务网站每天都在为那些优秀的艺人带去大量的新歌迷;每天通过互联网复制与传输的MP3流量估计难有办法计算:最终人们冲进唱片店购买在网络上试听后并喜欢上的专辑或者直接通过几次鼠标点击进入iTunes或Amazon的音乐商店购买数字化的音乐。

《音乐的网络营销》·1:网络时代,艺人如何进行在线网络营销与推广

对艺人来说有些行为是主动,有些则是由那些默默无闻的歌迷们代劳。音乐的网络营销几乎体现了在线营销的所有特质:低门槛、低成本、快速、回报明显、互动性强、广度与深度并行……

我们姑且暂时不论网络营销给整个音乐产业带来的危害与弊端,那么艺人是如何进行在线的网络营销的呢?我想文章第一段已经把要点都大致列出来了,下面仅仅是作个简单的回顾。

唱片公司的在线推广

虽然唱片公司一般很少花过多资金在网络推广上,在《数字音乐是一场公平的博弈》一文中我提到过唱片公司更多的是对一些第三方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音乐服务持观念态度,他们并不想自己在互联网的浑水中涉足太深,以担心最终深陷互联网泡沫而影响其线下推广。

但几乎每一家唱片公司都自己的官方网站,虽然这些网站更新频率不高而且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但终究还是可以为旗下的艺人做一些网络宣传作用。

就目前来看,唱片公司对那些“第三方音乐服务公司”的胸怀越大,他们对网络营销的努力与帮助也就可以说越大了。

艺人自主经营的在线推广

一些“大牌”当然有专门的经纪公司或者其它公司来负责维护其网络上的官方形象。比如办一个官方网站,给一些音乐媒体网站发送一些公关稿件,提高艺人在网路上的曝光率。当然最后几年“社会化营销”也越来越受到艺人的青睐,诸如Myspace, Blog, Twitter, Facebook, iLike, Last.fm等是他们常用的工具。如果现在要对Myspace在音乐营销上的影响作个量化评估的话,我想调查出没用Myspace的主流艺人比调查正在用的数量更加省事。

对于那些战斗在第二线或者说地下的音乐艺人来说,在线推广的工作便落在他们自己头上,甚至是某些艺人最主要的推广渠道。在Myspace上得到一个不错的点击率可能比那些地下乐队跑遍全国开无数专场演出更有效果。就目前的局面来看,社区化服务(SNS)对艺人线上推广来说更加便捷,潜在的用户基数或专业程度决定了专业Blog无法与Myspace这类SNS网站相抗衡。

专业的音乐社区给艺人和歌迷们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音乐服务,技术门槛也非常低。注册一个账户便可以开始艺人的网络营销之路了。

在线视频具备在线音乐不具备的优势

我们也暂时不用深入探究为什么在线视频会比音乐更容易吸引用户。至少有两点可以让用户首先选择视频文件来传播自己去逛的音乐:目前视频网站在版权问题上还处于一种黑白难分的灰色地带,视频分享功能非常全面,而在线音乐在版权保护上却走得比较超前,主流在线音乐服务而对版权压力一般很难提供像视频那样自由的分享权力;对于同样一首音乐,视频的丰富性比单调的音频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留住歌迷。基于这两点,我想目前的视频分享的确具备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些无怨无悔的辛勤歌迷们

艺人自身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真正广度的音乐传播最终落在歌迷身上。他们为了更多的人听到自己喜欢的声音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们在各个论坛或社区里讨论自己喜欢的音乐,上传和分享视频,写关于音乐的博客……

注:这篇文章就姑且算作这个新专栏系列的开始吧,希望以后通过与一些艺人交流并采访一些互联网音乐服务公司相关人士后再慢慢让这个系列的内容更加饱满与充实。

免费时代,你准备好了么?

Essays · 2009-05-04

《长尾理论》作者及《连线》杂志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写完他新书《免费午餐的前世与未来》(Free: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的预告文章《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一文后我就在去年撰写过一篇题为《互联网免费存在论》的文章。

随着这本书在今年七月的出版,互联网和学术界必然将引发一场关于“免费”的大讨论。虽然目前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已经开始慢慢起色,而传统生产行业的免费模式也已经被提上了讨论桌,可是我认为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免费潮流。

http://lh5.ggpht.com/_S8dXiuedc4I/Sf4xFuioMoI/AAAAAAAAADE/AFuEYcV8tow/s800/free-age-are-you-ready.jpg在《互联网免费存在论》一文中,最主要的观点便是免费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真正的免费只是实现了费用承担者的转移。要么是另一部分人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买了单,比如说在线广告;要么是用户自己购买了与此产品配套的相应增值产品或服务,比如说Flickr的VIP服务或者通过预存话费获得免费手机等等。

大部分人都仅仅是看到了免费现象的表面,而没有认识到免费真正的本质。而在免费狂潮真正来临时,人们而对的最大问题将会是“如何来衡量免费的性质?”以及“免费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及危害?”等诸多比付费时代更加模糊的问题。

比如说我而对一部免费手机时,电信运营商需要我签订为期两年的使用协议,在这两年里我必需每月支付一定额的保底话费。这时用户真正的疑惑和问题也便随之浮出水面。

  • 通过这两年的保底话费来得到一块“免费”的手机到底是否物超所值?
  • 这是否比我一次性付费购买一块没有协议绑定的手机更加划算?
  • 电信运营商的协议中是否还有更多隐性的霸王条款?
  • 未来通讯费用是否还是很大的变数?

Kevin Kelly在其 Better than Free (中译文:《比免费更好》)一文中提到未来八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免费生财要素是:

  1. 即时享用
  2. 个性定制
  3. 专业解读
  4. 权威认证
  5. 触手可得
  6. 虚拟成真
  7. 慷慨解囊
  8. 脱颖而出

这八条免费的商业机会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免费的价值转移,然而诸如这八类免费商业模式让消费者真正迷惑的却是那些隐藏在免费后面的付费陷阱及模式解读成本。早已接受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观念的大众消费者很难看清楚免费背后还有多少需要付费的因素,他们同样需要为理清楚各种纷繁复杂的免费模式以至于钱包不会无故缩小而付出更多成本。

“免费”这种概念是很容易被媒体、舆论、企业玩弄的东西,不论是互联网经济还是传统的机器生产行业,往往消费者在概念面前显得都手足无措。行业中更多的潜规则,免费外衣下隐藏的更多收费陷阱将是在免费时代让消费者最头疼的事情。

消费者真的准备好接受免费时代了么?免费的温床还没有让普遍消费者尝到足够的甜头,也没有太多的理论或概念为消费者提供支撑。所以面对或将到来的免费时代,我们所感受到更多的并非兴奋而是迷茫。

数字音乐是一场公平的博弈

Essays · 2009-05-03

MP3这种音频存储解码格式已经来到地球十多年了,在很大意义上看正是由于Winamp和Napster分别在软件和传播上的推动,便有了今天的数字音乐格局。然而音乐产业就像一个偏爱传统的老学究,让音乐传播新的革命的星火怎么也蔓延不起来。

既使在今天,我们对数字音乐都还有太多误解或者模糊认识,事实上MP3作为一种传播介质抢了数字音乐太多的风头。存在这这么多年的唱片行业机器的运作方式却无法接受MP3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利益冲突。习惯了星探、录音棚、唱片录制、音像店模式的唱片行业并不喜欢这种民主化的音乐游戏。在自己电脑上都可以简单通过免费软件录制一张10首曲目的唱片,然后放在网上,如果运气好的话便可以抢走排行榜上的位置;这是习惯了高门槛多规则的唱片行业无法接受的现实。

然后唱片行业在这么多年来就一直处于这样的行业垄断之中,我们听众的耳朵被别人牵扯着,不由自己。那些收取经纪人高额贿金的电台主持决定了流行榜单的布局。

数字音乐是一场公平的博弈当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下载免费的音乐并可以自由的分享给好友时,当不再有借给别人唱片时要千叮万嘱其小心保护的情景时,当我们在需要音乐时第一反应是音乐搜索引擎网站而不是自己附近的某家以前让自己流连忘返的唱片店时;那些唱片公司开始后怕起来。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技术和新文化,唱片行业又显得蹑手蹑脚,他们既认可数字音乐下载给自己唱片推广带来的便利,又害怕大量的免费下载给唱片销量带来的压力。结果,这种格局就一直僵持着,买CD的买CD,下载数字音乐的也乐此不疲,唱片公司也没有主动站出来探寻一种针对数字音乐新的商业模式。

直到iTunes和iPod的成功,唱片公司似乎对数字音乐更容易接受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反感了。但他们还是深陷在自己的版权游戏中,紧紧捏着手上的内容版权,让第三方ISP或ICP去苦苦探索数字音乐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慢慢看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服务跑了出来,他们要么取得唱片公司的授权要么直接干些不要成本的买卖,开始做起了互联网音乐服务来。但深受版权控制和内容约束的第三方公司却一直逃不出唱片公司给他们画上的那些圈,有限的饼却要养活这个圈里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们。

直到今天,像Youtube这个第三方和华纳合作推出个Vevo也会成为业界非常大的新闻。

唱片销量每况愈下,而数字音乐给唱片行业创收的贡献却越来越大。一些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独立厂牌或者直接通过Myspace或Youtube而出现在大众视野的网络明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看到原来数字音乐对艺人来说真是个比以前简单得多的游戏,以前是被唱片公司带着玩,而现在更多的是自己参与其中,自己带着歌迷们一起玩。

谁还能说数字音乐让艺人丢了饭碗呢?音乐应该成为一种谁都承受得起的文化消费品,而不是少数几个明星的暴利机器。

给艺人和厂牌网站的5条SEO(搜索引擎优化)建议

Essays · 2009-05-02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产业的推广与营销与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简直无法作比。在过去一个乐队需要为自己的发迹付出较之于现在多得多的努力,尤其是对那些还未签约的乐队来说,营销压力更大。而现在的音乐推广营销环境与猫王那个年代可谓大相径庭。

一个乐队只需要注册一个Myspace页面,传上几首歌,有时间的话再贴点自己的图片或Youtube视频就可以开始自己的音乐之路了,事实上Myspace、Youtube这类互联网服务的确造就了无数明星。而在国内,可以选择注册一个豆瓣音乐人账号或者在其它原创音乐门户多活动活动,那自己被人发现的机会也就不远了。

给艺人和厂牌网站的4条SEO(搜索引擎优化)建议当然,一个独立域名的官方网站对乐队或者厂牌来说会更利于其展开线上推广,Google,百度这类搜索引擎就像一个免费的炒作机器。只要你的的网站页面在它们的搜索结果靠前的位置上,你的网站会得到非常不错的营销宣传效果。

事实上包括四大唱片公司的官方网站和一些大牌明星的官方网站在搜索引擎优化(SEO)上都做得差强人意。如果一些关于乐队及其音乐的相关搜索访问都跑到了一些小博客上去了,那这对艺人或者厂牌来说的确错失了很多免费的宣传机会。

下面将试着整理一下我认为艺人或厂牌官方网站在搜索引擎优化上可以适当注意的地方。

  1. 多用文字内容少用纯Flash或纯图片。就目前的搜索引擎技术而言,搜索引擎爬虫还没法很友好的读取Flash和图片中的内容。现在很多艺人的网站为了追求界面上的美观和华丽,采用大量Flash和图片元素来填充整个网页,这对SEO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试着多在网站首页及一些权重比较高的页面中展示文字内容,尽量少用Flash或者大图。这在SEO和加载速度上可以取到双赢。可以试着利用一些新的网站设计技术,事实上现在很多前沿的网页设计技术可以实现Flash能够实现的效果。
  2. 保持网站的内容更新。很多艺人的网站一般就随便写点内容在上面,以后就再也不更新,这对搜索效果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搜索引擎更喜欢那些“勤劳”的网站。搭建一个博客是不错的选择。包括Google在内的搜索引擎都非常重视博客在搜索结果中的权重,因为很多博客的内容都是原创且独一无二的。搭建一个艺人博客不旦可以保证网站内容的规律更新,还可以让歌迷了解艺人的动态,何乐而不为呢?
  3. 添加友情链接及维护好网站的链接结构。艺人们可以将与自己的好友乐队们的网站或者与自己相关的链接放在网站上,或者与他们交换友情链接。这对提高网站的排名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维护好网站的外链和内链。在自己网站上不旦可以添加一些其它网站的相关链接,比如说自己在其它SNS站点上像Myspace,Twitter,豆瓣的网址;还要注意多添加一些网站的内部链接,这样不旦可以让自己的网站保持一个良好的链接结构,也可以方便搜索引擎和访客浏览更多内容。(比如平时在写博客或者添加新闻时,多给一些关键词添加网站上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已有链接。)
  4. 重视替代搜索描述。在第一条已经提到过,图片这类非文本内容是很难被搜索引擎识别的,所以在添加图片时可以试着通过alt标签为图片添加一些文字描述。还如给链接添加title值等。
  5. 让标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试着在新写的博客或者新闻的标题中融入一些能概括网页内容的关键词,这对提高你网页在某关键词的搜索权重非常有利。

搜索引擎优化并非技术员才能玩的东西,合理的搜索引擎优化更不会是一种投机,SEO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用户和搜索引擎更方便浏览识别网页内容而已。

当然以上5点仅仅是SEO学问中的九牛一毛,你也可以下载和阅读我翻译的由Google官方发布的《Google搜索引擎优化指南》,里面有很多基本的SEO技巧。(点击这里下载或在这里在线阅读。)

« Previous
Next »